8月5日,字節跳動旗下大力教育宣布裁員,部分人員將轉崗或投入新項目。要知道就在2個月前,在線教育行業遭遇裁員大潮時,大力教育CEO陳林信心十足地表示:“公司不僅沒有裁員計劃,且正在爭取其他教育機構暫停入職的候選人。”
卻不想僅僅兩個月后,看似“不斷壯大”著的大力教育就突然走向了“裁撤”結局。
曾經被人羨慕輕松、高薪的校外培訓機構,在一連串的監管政策相繼落地之后,紛紛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迎來了至暗時刻,包括新東方、好未來、高途等教育龍頭股在內的企業,紛紛傳出裁員消息。曾經輝煌仍歷歷在目的在線教育平臺,“眼見他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仿佛不過是旦夕之間的事情。
近年來,教育行業在資本推動下迅速擴張,一些企業燒錢逐利的本質也逐步顯現,行業不斷被爆出誘導消費、虛假宣傳、管理混亂、霸王條款等亂象,破壞了正常教育生態。不少教培機構,以“狂轟濫炸”式的營銷手段野蠻生長,引發了全民性的教育焦慮,增加了大量的教育成本與學生的學業負擔。
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近六成的中國家長讓孩子接受自費教育,93%的中國內地父母正在或曾經為子女支付私人補習的費用,高出全球平均水平(63%)30個百分點,74%的中國家長因為孩子的學業而放棄休假和個人愛好等。
然而,在“雙減”政策帶來的教培寒冬下,深陷“內卷”和“雞娃”中的家長仍然被焦慮裹挾。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首先,教育焦慮很大程度上來源當前的選拔體制。
可以說,中國教育是高度篩選的教育,每一學段都在篩人。被篩選下來的人,就意味著沒法進入高層次的優質教育,可能會影響到未來人生的選擇。
每個人都不想被淘汰下來,成為所謂的失敗者。于是,每個人都拼命學習,不僅在贏在起跑線上,更要步步比別人更好,以保證自己能夠順利進入更高層次的教育。不甘人后的姿態,將壓力傳遞到社會的每個角落,甚至傳遞到幼兒園階段。學生連帶家長和教師的負擔不斷加重,教育焦慮不斷加深,課外培訓正是因此越來越瘋狂。
這也就導致到今天為止,中國的家長和輿論,包括很多管理者、校長、老師,其實沒有真正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理念。他們始終認為要學習就要有競爭,就要有淘汰,就是起跑線上的競爭,認為這是教育本來的內涵。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因為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確定的基本人權,是保障性教育,義務教育天生就不是競爭性的,如果它搞得那么有強烈的競爭性和淘汰性,就違背了義務教育的基本價值。
除此之外,中國教育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均衡發展還差得很遠。在中國各個大城市,北、上、廣、深、南京、杭州,擇校競爭都是如火如荼,就是因為學校差距太大。只有擇校競爭,只要有學區房,只要有重點學校,就說明那里的教育遠沒做到均衡發展。那么,家長就難免焦慮,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外學科培訓就依然有可能死灰復燃。
其實,中國教育不妨多向歐美等國家學習,從多元化的角度來評價學生,讓每一個類型的孩子,都有可以展現其才華的機會,而不是像過去只將成績作為評價優秀的標準,這既可以讓善于學習的孩子,能夠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獲得優質教育資源,也可以讓更多有特長的孩子變得更自信,成長為自己特長領域里的優秀人才,減少扼殺孩子天賦的可能。 國際教育領先的國家中在對孩子的教育規劃方面通常都有著明確的目標:
一、讓孩子成為可以獨立生存的人;
二、為每個孩子找到他們的興趣,明確未來的職業方向。
比起幾乎將全部時間都投入在課本學習上的中國孩子,他們的孩子通常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之中,去充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家長與老師們相信興趣愛好與特長是產生豐富個性與創造性的源泉。
在歐美傳統教育強國的教育體制下,更注重的是孩子們在體力,智力,意志力和社交能力方面的培養,而非智商、情商、財商的培養。在他們的他們的老師看來,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象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盤,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版權聲明:本文由兆龍移民獨家精選,未經授權,禁止一切同行與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至朋友圈。
標簽:
上一篇:【兆龍解析】申請美國EB-1A杰出人才,突出核心價值與滿足三項標準同樣重要 下一篇:【兆龍解析】讓孩子做美寶絕非一勞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