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孩子網
射擊項目中杜麗和龐偉沒有拿到金牌,游泳中“首金”希望最大的孫楊也沒有拿到金牌,即便在國民素質已經大大提高的今天,人民日報也不再有唯金牌論式的報道,但大部分媒體,依然用了“痛失金牌”來作為新聞標題,民眾的熱情也有微妙的挫敗。
看到孫楊在新聞發布區痛哭,被萬千熒光燈閃耀的時刻,很多人都為他感到心疼。
這樣的“首金”概念,只有在中國會被如此重視,也并不是說西方體育人沒有這樣的概念,而是他們早已經走過了靠體育成績來贏得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階段,以尊重每一個運動員自己的價值為根基,向外衍生體育的含義。
我們喜歡看奧運會,因為它從來不是叢林主義的野蠻競爭,它體現了全人民最美好的感情。
還記得為了讓患有白血病的兒子得到更好的治療,在33歲的年紀來參加奧運會的女子跳馬銀牌獲得者丘索維金娜嗎?時至今日,她又一次站在了里約奧運會的賽場上,這時候她已經是41歲的年齡了。
她的兒子身體已經康復,她來不再是為了籌集藥費,而是為了享受這場比賽,同場和她比賽的小姑娘,可能在她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的時候還沒出生呢,競技就是有這么大的魅力。
女子100米仰泳半決賽,中國95后小將傅園慧以第三名的好成績進入決賽,同時這也是她個人史上最好的成績,賽后接受記者采訪時她興奮的說“這已經是歷史最好成績了,心滿意足啦。”記者問對明天的決賽是否充滿希望,她又開心的說“沒有,已經很滿意啦。”
我們很高興能看到她樂觀開放的心態,運動員在賽場上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能力水平,同時把比賽看的很輕松,這就是我們今天有進步的地方。
運動會場上的競爭,能散發著人性光彩的感人光輝,那才是體育持久的生命張力,而不是我們對“金牌唯一”概念的執著追求。
我們要告訴孩子的是,成長路途并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有順境就有逆境,他人成長路上的經驗,也可以有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我們的孩子需要有從容地看待得失的能力。
魯迅先生在《華蓋集》中寫道:“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些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所以,希望以后我們的孩子再長大一點,他們看到的新聞標題不再是“孫楊痛失金牌”。因為,當我們默認孫楊“痛失金牌”的那一瞬間,我們的孩子,已經被“金牌唯一”論綁架。
人生真正的成功從不是瞬間沖到頂峰,用盡所有的運氣——獨占鰲頭的喜悅往往只有一瞬間,爾后的壓力卻會如江水般滔滔不絕地襲來。當鮮花、掌聲、鮮艷的紅旗漸漸遠離金牌得主后,那才是人生的真相,才是故事的開始。
版權聲明:本文由兆龍移民獨家精選,未經授權,禁止一切同行與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至朋友圈。
標簽: